三师:商代军队组织,分左、中、右三师。
西六师:西周时周王的禁卫军。驻屯于西土,共六师。
成周八师:西周时驻屯于成周(今洛阳市)的宿卫军,共八师。用于守卫中原和征伐南方各族。
殷八师:西周时驻屯于卫国的宿卫军,共八师。用于守卫东土和征伐东方各族。
军:春秋以后的军队组织单位。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、中、下三军,公约有战车千乘,士兵三万人。后来晋、吴等国曾扩至五军、六军。历代沿用其制,人数多少不一。
三军: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上、中、下三军,其中以中军最强。晋国中军的长官称元帅。
三行:春秋各国皆用战车作战。公元前632年,晋国为了抵御翟族,在上、中、下三军以外,创设三支步兵,称为“三行”,即中行、左行、右行。
带甲:战国时对步兵的通称,因穿戴甲胄而得名。
武卒:战国时魏国考选步兵,凡身穿“三属之甲”,手执“十二石之弩”,背负“菔矢五十个”,荷戈,带三日之粮,能在半天跑一百里的,才得中选。中选者称为武卒,免除其全户徭役并给予田宅。
五都之兵:战国时齐国经过考选和训练步兵,也称持戟之士。驻防于五都。亦称“五家之兵”或“技击”。
锐士:战国时秦国经过训练的步兵。
南军:西汉时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,南军守卫未央宫,由卫尉统领。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,故称。卫士由各郡轮流,一年更换一次。除未央宫外,,南军亦守卫长乐、建章、甘泉等宫。
北军:汉代守卫京师的驻屯军,汉朝常备军的精锐和主力。初由中尉统率,因驻守长安城内北部,故称。汉武帝时,扩大北军,改北军中垒为中垒校尉。又增设屯骑、步兵、越骑、长水、胡骑、射声、虎贲等七校尉,分别驻守长安城中及附近各地,并随军出战,中尉也改称执金吾,不再统率北军。东汉时,省去中垒,并胡骑入长水,虎贲入射声,置北军中侯以监五营,称为北军五校。
羽林:汉代禁卫军。西汉武帝时选拔陇西、天水、安定、北地、上郡、西河等六郡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