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语
当前位置:汉程网 >汉语 >汉语文库
分享
  •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
评论
  • 0

反  切
    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。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。有时单称反或切。
【反切发展过程】
  
起源
  
    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(直音法),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,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。另据考证,反切的产生,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音辞篇》云:“孙叔言创尔雅音义,是汉末人独知反语,至于魏世,此事大行。”(孙炎,字叔然,名炎)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也说:“孙炎始为反语,魏朝以降渐繁。”事实上,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,如东汉服虔注《汉书》“惴,音章瑞反”。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,并编成了〖尔雅音义〗。
 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,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。
  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,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,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,创反切法来注字音.孙炎作《尔雅音义》,用反切注音,一般认孙炎为反切的创始人。
  唐代时,僧人守温取汉字为三十六声母,宋人又以韵书的韵母字作为韵母。反切法益为精密,成为最通行的注音法。
 
改良
  
    用反切注音,有很大的局限性。这表现在三方面:①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余成分,在拼合时有一定障碍;②反切上下字可用的字过多,使用的人难于掌握;③有些窄韵,不得不偶尔借用其他韵的字作反切下字,造成切音不准确的弊病。
  正因为早期反切存在这样严重的缺陷,所以后代人不断
点击展开查看全文
©声明: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,请点击举报或反馈
专辑

收藏

国学汉语

  • 字典
  • 康熙字词
  • 说文解字
  • 词典
  • 成语
  • 小说
  • 名著
  • 故事
  • 谜语

四库全书

更多>